标签与自由
最近学到一个新词, 叫做”妈人旷”,许多名校毕业生和大厂员工辞职后,喊出了“妈妈人生是旷野”的口号,倡导一种更自由、松弛的生活方式。但有趣的是,他们在个人简介里依然保留着“名校毕业”、“前大厂员工”这样的标签。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矛盾:他们一边说要摆脱标签,另一边却紧紧抓住这些标签不放。
绩优主义的阴影
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许多人陷入 “优绩主义” 困境的现状。优绩主义,简单来讲,就是以成绩和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,人们既想甩掉外界评价带来的压力,又难以割舍其带来的安全感和成就感。表面上追求自由生活,内心却不接受 “普通” 的自己。名校学历、大厂经历等标签,成了他们的心理安全网,既能给予自信,又能维持社会认可。比如,在社交场合中,拥有这些标签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焦点,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尊重,这使得他们更加依赖这些标签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。
身份认同的挣扎
这些标签不仅仅是炫耀过去的辉煌,更多的是对身份认同的挣扎。“如果没有这些光鲜的经历,我到底是谁?别人会怎么看我?”即使嘴上说着要追求自由,实际上他们还是依赖这些标签来支撑自我价值。绩优主义的影响不仅来自外界的压力,更多时候已经内化成我们评价自己的方式。当一个人选择“松弛感”,实际上是想反抗绩优主义,但这种反抗往往并不彻底——虽然嘴上说放下了,心里却依然渴望被认可。
妈人旷伪装后的绩优主义
所谓的“妈人旷”,更多的是这些曾经的内卷赢家, 在面对新一轮的内卷竞争处于下风时, 一种不甘的自我安慰罢了。这些人可能不再用年薪、职位来证明自己,但依然通过学历、曾经的经历等标签来维持一种“无声的优越感”。这让他们既想摆脱外界定义,又离不开它提供的心理支撑。一旦这些标签失去意义,内心的不安感就会随之而来。
对“普通”的恐惧
我们对学历、职位的执着,反映出对“普通”的恐惧。即便表面上选择了放弃绩优主义的道路,实际上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些标签提醒自己“我和别人不一样”。这让“松弛感”变得既矛盾又虚幻。躺平后,很多人依然不自觉地标榜自己的标签,因为它们象征着社会认同,而我们习惯于通过这种认同来定义自我价值。
爱普通的自己
爱普通的自己,是走向自由的关键一步。普通不意味着平庸,这是一种真实且本真的状态。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普通,接纳自身的不完美,才能真正放下对标签的过度执着。不必为没有名校光环而自卑,也无需因缺乏大厂经历而沮丧。相比这些,这世界上有更多值得你珍惜,值得你去爱的人和事。普通人的生活里也可以是珍贵和幸福的。学会爱这个普通的自己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找到内心深处纯粹的宁静与满足。不再用外界的标准来苛刻地评判自己,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欣赏自己的成长与进步,无论这进步是大是小。摆脱绩优主义,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。
获得真正自由
摆脱绩优主义的束缚,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。外部的标签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价值来源。真正的自由,是能够接受没有这些标签的自己,仍然觉得自己足够好。与其被社会的评价体系绑架,不如问自己:没有这些标签,我还能认可自己的价值吗?当你真正放下这些执念时,才能彻底跳出绩优主义的陷阱,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。